“铸警魂”班会话英模
按照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铸警魂”育人工程活动安排,11月19日,全院开展了“班会话英模”活动。为了激发广大学生胸怀理想、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热情,努力学习、增长才干,为振兴中华民族贡献力量的崇高责任感,本次“故事”选取的模范人物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中国科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学部委员(院士),已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是“国产土专家”,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1950年,国家成立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当时于敏即被调至这里工作。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在氢弹原理突破中于敏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他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钱三强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彭桓武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国产土专家”于敏的故事使同学们深受鼓舞和感动。在围绕“于敏的故事对你的启示?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进行讨论时,大家说我们不会做出像于敏一样“惊天动地”的事情,但我们必须有一颗像于敏一样报效国家的火热的心,为振兴祖国努力奋斗的精神,有了这一点在自己的岗位上同样会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学习于敏关键在于学习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用崇高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默默无闻的奉献铸造的,有了这种精神会克服一切困难,走出灿烂的人生。我们要立足于实际,学好自己的专业,练就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绝不挥霍青春、虚度年华,做到不愧于人生、不辱青年人的使命。
■警察管理一系活动照片

■警察管理二系活动照片

■法律系活动照片

■警察技术系活动照片

■经济管理系活动照片

附:于敏的故事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
于敏,中国科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为“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大会对其的颁奖词是: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国产土专家”于敏的父亲是当时天津市的一位小职员,母亲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上小学。中学先在天津木斋中学念书,后转学到天津耀华中学。1944年于敏上了北京大学工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1946年,他转入了理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去念物理,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后,被彭桓武、钱三强调到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个所是1950年成立的,当时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当时我国科学界一片空白,他们高瞻远瞩,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由于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物理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1955年,他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称号。195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7年,以朝永振一朗(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于敏的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国产土专家”的称号由此而来。在氢弹原理突破中于敏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钱三强在谈到于敏时说:“于敏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留学英国、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院士的彭桓武认为:“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